中新网沈阳9月21日电(记者 赵桂华)农户们往农用无人机里装入农药,操作遥控器,无人机慢慢升高,飞向远方农田,边飞边向田野里喷洒农药……
农民们正在进行植保无人机飞防大赛。赵桂华 摄
9月21日,沈阳市新民市庆“中国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暨新民市首届数字乡村农用无人机飞航大会精彩启幕,上述描绘的农民操作植保无人机进行的飞防大赛,成为当日大会夺目亮点。
无人机表演。赵桂华 摄
作为辽沈地区的“米袋子”和“菜篮子”,新民市举办此次活动,旨在加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助力当地早日实现“打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市、冲刺全国百强县”发展目标。
辽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张本刚在大会上表示,新民市举办“飞航大会”是让现代农业机械走进农村、服务农业、普惠农民,促进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向集约化、精准化、智能化、数据化转变,加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效举措。
当日飞航大会以无人机表演和“空中看新民”展演,带领大家从飞鸟的视角出发,穿梭于三农博览园、溪溪湖湿地等当地重点文旅景区,领略新民市乡村振兴的崭新乐章;以名家荟萃的新民市无人机助力振兴新农业论坛,普及无人机技术在农业生产、防汛救灾、生态环保等领域的应用,让科技稳粮丰粮开辟出全新途径;大会更以观摩无人机产业展、乡村振兴成果展和新民市植保无人机飞手技能竞赛等方式,传递农用无人机正成为现代化农业“新标配”的新观念,让无人机技术走进寻常农户家。
农民们操控植保无人机模拟运送“秧苗”大赛。赵桂华 摄
据了解,新民市作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新民市粮食产量连年稳定在20亿斤以上,位列全省前三。尤其是今年,新民市的粮食生产取得历史性突破。截至9月,新民市粮食播种面积达到241.15万亩,全年大豆实际播种面积为5.22万亩,全市粮食作物预产总产量11.98亿公斤,创历史新高。集中连片的广袤农田为农业机械化带来了先天优势。新民市以本次飞航大会为契机,奋力搭建无人机科技服务农业、农村、农民的载体平台,统筹推进无人机购置补贴、无人机植保服务、无人机技能培训等工作,积极促成战略合作。
新民市植保无人机协会会长翟恒伟告诉记者,目前新民市80%的农田都使用了农用无人机进行农事操作,全市约有300户农民取得了植保无人机操作证,每当农忙时节,农户们就会操控家里的植保无人机进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他们还会利用植保无人机运送秧苗,运输100斤以下的农资,只要30米以下的高度,这些无人机会替自己的主人干不少靠人力无法完成的农事,“使用植保无人机进行农事,省时、省人力,大大提高了农业效率。”
当日大会上,辽宁省无人机行业协会特别授予新民市植保无人机协会“新民市植保无人机培训基地”牌匾,为植保无人机的宣传、普及与落地应用提供便利条件。辽宁省航空运输协会与新民市无人驾驶航空器产业战略合作项目、“遥感+无人机技术”赋能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项目、新民植保无人机示范基地项目等五大项目同时完成签约,强强联合,加快新民市“数字兴农”的步伐。
新民市被授予植保无人机培训基地。龙邦 摄
新民市委常委、副市长赵振伟在大会上致辞时表示,新民市以辽宁省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建设为契机,建设了全市数字乡村平台,构建了1个云底座、1个数字底座以及基层党建管理、数字乡村小程序、农业生产、农村管理、农户生活、普惠金融等21个应用场景,逐步打通了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快速路”。随着无人机技术与产品研发不断取得新突破,农用无人机已成为数字乡村建设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于改进农业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推进乡村振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民市将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同步扩大黑土地保护实施范围,充分利用数字乡村平台和农业无人机的技术加成,大力推进数字化植保、智能化作业,建设数字农业、精准农业、智慧农业,稳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并积极推进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力打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市,奋力谱写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完)
中新网宜宾9月21日电 (记者 王鹏)2023“两岸情·李庄行”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活动21日在四川省宜宾市李庄古镇启幕。两岸经贸、教育、文旅文创等领域代表,与李庄渊源深厚的有关学术机构、科研院所代表、名人后代代表等240余人参加活动。
9月21日,2023“两岸情·李庄行”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活动在四川宜宾启幕。中新网记者 王鹏 摄
当日,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常务副会长龙明彪宣布活动开幕。此次活动以“‘宜’路有‘李’·两岸共赢”为主题,旨在搭建两岸经贸文化交流合作平台,促进两岸融合发展。
位于长江边的李庄古镇,与重庆、成都、昆明并列为中国抗战大后方的四大文化中心。抗日战争中,李庄接纳了10余所高校和学术研究机构迁川,一大批专家学者、学术机构在此筑起了文化抗战的铜墙铁壁。此后随着部分科研、学术机构和高等学府迁到台湾,一批学术大家也辗转到了台湾,李庄因此与台湾结下了深厚情缘。
中华民族发展基金会董事长、台湾海基会前董事长林中森表示,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形成的伟大抗战精神,是两岸同胞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更是血脉相连的精神纽带。他深切期盼两岸同胞共同反对“台独”分裂和外部势力干涉,能以中华民族福祉为依归,坚守民族大义,不断增进两岸人文交流、经贸合作,共同分享民族复兴荣光。
“走进李庄,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在逆境中百折不屈、敢于斗争的民族气节,可以触摸到中华文脉坚忍不拔、延绵不绝的伟大生命力。”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祝春秀表示,依托两岸同胞这份共同记忆,宜宾已经连续举办了六届“两岸情·李庄行”系列活动,加深了两岸同胞的情谊,两岸合作频传佳音、文化交流蓬勃发展。欢迎各位台湾朋友多到李庄、多到宜宾、多到四川走一走、看一看,也推荐更多的台湾朋友来四川投资兴业。
9月21日,2023“两岸情·李庄行”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活动在四川宜宾启幕,图为两岸特色商品展销会。中新网记者 王鹏 摄
“李庄在抗战中淬炼出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两岸同胞中代代相传,也将两岸同胞紧紧联系在一起。”新党主席吴成典通过视频致辞表示。
宜宾市委书记方存好说,宜宾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深入挖掘李庄文化内涵,传承抗战精神,充分发挥李庄的桥梁纽带作用,讲好宜宾故事、李庄故事,从共同历史记忆中持续加深两岸一家亲的骨肉亲情,推动两岸在更宽领域、更多方面的交流合作,携手共进、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更大力量。
开幕式上,宜宾李庄古镇景区管理委员会和台湾巫登益美术馆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巫登益美术馆-四川馆正式揭牌。
此次活动期间还将举行宜宾市(翠屏区)产业考察及经贸合作恳谈会、海峡两岸中秋音乐晚会、海峡两岸哪吒民俗文化交流活动、两岸特色商品展销会、海峡两岸书画艺术展等系列活动。
“两岸情·李庄行”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活动自2015年以来已分别在李庄和台湾岛内举办6届,吸引了近千名台湾各界人士参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