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上海9月21日电 (记者 陈静)首期“海聚英才”创业训练营21日在上海开营,入选本期训练营的60位学员中,逾三成来自国外高校。“海聚英才”创业学院同日揭牌。
首期“海聚英才”创业训练营由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简称“创业基金会”)和上海市海聚英才发展促进会(简称“海促会”)主办,是“海聚英才”创新创业峰会系列活动之一。
据了解,在为期两周的招募期中,主办方共收到171名海内外大学生青年创业者报名,其中48名来自海外高校的创业者,不乏来自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伦敦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海外知名高校的申请者。
入选项目中,人工智能、IT与互联网、云计算等高科技行业项目占比约为40%,许多项目具有跨界的特点,例如:将人工智能与医疗健康结合、现代农业与机器人结合等。主办方之一——创业基金会方面表示,中外院校和海归大学生创业人才选择到沪参训和创业的愿望非常强烈。
据了解,三天集中培训中,“海聚英才”创业训练营将为学员打造更加开放的创新创业文化空间,搭建集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实践、企业孵化等创业服务于一体的创业联动机制平台,以激发青年创业英才创新创造活力、拓宽创新创业人才国际化视野。
据介绍,此次创业训练营结束后的两周内,创业基金会将组织“闭门会”,邀请投资人、业内专家对训练营中有意愿申请“天使基金”并在上海落地的项目进行辅导和集中评审,挖掘培育有潜能的创业项目,帮助初创项目获得公益资助。对训练营中已具备一定规模的初创企业,创业基金会还将针对投融资项目遇到的实际问题给出合理建议等,帮助其精准对接市场化早期风投机构,同时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普惠金融服务。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当日揭牌的“海聚英才”创业学院将以海促会73家海聚英才示范基地、创业基金会24个高校及行政区基金申请点及所在创业孵化空间、投融资服务平台等为工作载体,依托多个创业资源优势,培育学员成长发展。(完) 【编辑:唐炜妮】
中新网银川9月21日电 (记者 于晶)9月21日,第五届中国—阿拉伯国际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在宁夏银川开幕。
会议现场。中新网记者于晶摄
本次大会以“中阿科技合作 共享创新未来”为主题,旨在传承好中阿友好交流传统、深化好中阿科技务实合作,构建中阿命运共同体。
大会通过视频形式发布面向阿拉伯国家提供300项先进适用技术。
其中,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推荐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技术等26项技术。
资源能源利用领域,推荐水利部农村电气化研究所光伏供水及水处理技术、天津大学垃圾气化焚烧技术等112项技术。
污染控制领域,推荐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城市水污染遥感监测技术、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循环流化吸附再生式烟气脱硫脱硝技术等49项技术。
其他可持续发展领域,推荐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杂交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装袋式马铃薯收获机技术、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武汉南瑞有限责任公司风光储一体化工程技术等113项技术。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发布的面向阿拉伯国家提供300项先进适用技术知识产权明晰,技术经济性突出,适于市场化示范推广,契合阿拉伯国家可持续发展需求和关切。
截至目前,中阿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已成功举办4届,于2016年建立了中阿技术转移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跨国技术转移供需双方提供数据推送、成果展示、技术对接、法律咨询等多种服务。在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上先后促成签署合作协议或备忘录88项,推动一批先进适用技术与装备走出国门,有效促进了中阿双边国家间的互信互利共赢。(完)